第177章(1 / 2)

军火帝国 深海带鱼 3024 字 14天前

华北连续不断的各种突发事件,让东京大本营如获至宝,马上决定由陆军向着防务空虚的华北发动大规模进攻,夺取富饶的华北大平原,同时为了安慰海军,也同意了陆海军合力再次进攻上海的计划。

全面侵华战争已经一触即发。

而在这个时候,所有形势都恶劣起来。

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日本不断的外交攻势下,德国正式转向亲日态度,中国的外援渠道出现随时可能被封闭。

早在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,在德国内部亲日派的坚持下,德国和日本就签订了所谓的《**产国际协定》,开始筹划建立军事政治同盟。该协定还附有一份补充议定书和一份秘密协定,规定日本从此取代中国,成为德国在远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。

协议签署后,德国国内亲华派势力强烈不满,希特勒也不希望同中国的原材料交易一下子中断,迫使这个补充协定被暂缓实施。

关键还是戈林态度的转变。

越来越崇尚奢华生活的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,终于被日本人的金钱攻势所攻破,在对华态度上发生根本性转变,同意加强日本人的合作。

在戈林的劝说下,希特勒决定逐渐降低两国军事交易活动,合步楼公司将中国已订购的货物运往中国后,将不再签订任何新的合同。

这给了无论是北方军政府,还是南京政权都是当头一棒。

尼森公司也加大了游说力度,加上昔日的合作友谊,使得德国外交部和国防部,都采取了拖延执行高层决策的办法,既不得罪日本,也不疏远中国。这当然跟德国高层的某些授意有关,否则这两个部门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权限。

比如贪婪的大胖子戈林,尼森公司请普勒斯乔出马后,戈林还是明显放宽了态度,指示德国供应商可以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,但需由丹麦货船运送,并通过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。

但是新的军事交易合同,还是不可避免的都终止了。

北方军政府马上指示尼森公司,尽可能加快执行现有与德国的交易合同,能够拿到的技术和军火,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先买下来,以防这个唯一的军火交易渠道随时中断。

因为东京大本营的重点转向华北驻屯军和上海驻屯军,盘踞东北的关东军被迫采取了守势战略,开始大规模的修筑防御工事。

北方军在德惠、四平接连大战,也是损失了数万兵力,也亟待后方补充,加上坦克、火炮、飞机的缺口依然巨大,导致虽然处于战略攻势,但却暂时无力发动新的进攻。

中日双方暂时都停了下来,积蓄力量,准备接下来的大战。

五个月后,卢沟桥事变爆发。

第一三九章 特洛伊木马

民国二十六年七月,华北驻屯军无耻地在北平西南搞起所谓的军事演习,随后以士兵失踪为名悍然发动向北平的进攻。

华北沦陷危机,忽然之间到来。最擅长夹缝中生存的北平驻军最高长官宋哲元,迫于无奈,只好下令就地死守以待来时。

北平守军的死守完全出乎日本人意料。几天战事下来,负责进攻北平的华北驻屯军损失较大,已经无力一举夺取华北,无法再次复演一个师团夺取东三省的神话故事了。

于是,日本人假惺惺地提议现地谈判,以解决所谓的争端。

早已忧心忡忡的宋哲元闻之大喜,正和他曲意求和的原意,立即就一拍即合。

华北驻屯军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,马上从辽东半岛以及朝鲜等地调集援军,很快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就已经达到六万多人。

突如其来的最后通牒,给了还在幻想的宋哲元以当头一棒。宋哲元只来及发出一封表示怒火的通电,北平大战就再次爆发。

同日,东京大本营正式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,“讨伐平津地区的支那军队,”并且经天皇批准,将增调国内日军二十万人加强华北驻屯军。

在日军绝对优势的攻击下,平津很快失守,华北驻屯军大举南下攻略中原。

几天后,日军驻守上海虹口区的海军陆战队突袭宝山路的中国军队,淞沪会战爆发。随后,日军紧急成立的上海派遣军总部,不断调集兵力强攻上海,很快达到十个师团二十八万人的规模,动用军舰三十余艘、飞机五百余架、坦克三百余辆。

南京政权的蒋光头又惊又怒,虽然幻想着英法德等国列强帮助调停,但是还是下达了全面抗战的命令。

蒋光头聘请的德国顾问冯?法肯豪森,建议与日本人打一场消耗战。他通过计算认为日本无望取得一场长期战争。

冯?法肯豪森认为黄埔军无法正面硬抗日军的优势火力和技术兵器,也难以在得到自己的装甲和重炮部队支援,因此强调培养部队基于轻武器的机动化,多多运用渗透战术。

通过这种不间断的渗透战术,黄埔军可以缓慢的撤退,并且越战越勇。但日本人将会为他们的每一步付出巨大的代价,削弱日本的军事优势直至最后的胜利。

但是急于向全国表示自己抗战决心的蒋光头,不顾他的幕僚和法尔肯豪森本人的反对,将这些德械精锐师投入到淞沪战役中,结果蒙受了巨大损失,给后期的长期抗战造成了不利影响。

事实证明关内还未准备好与日本在同一个水平上交锋。

蒋光头的急不可耐是有缘由的。

在搞了一场拙劣的暗杀活动,分崩离析东北军之后,兵变事件的其中一位核心人物,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的政治处少将处长应德田,在亡命天涯之际突然放出口风,说是当年不抵抗政策是蒋光头下达给张学良的。

在某个同情张学良的势力派别不动声色地推波助澜下,这个谣言顿时很快传播出来,引起轩然大波。

这个确实是冤枉蒋光头了。百口莫辩的蒋光头,愤然决定用事实证明自己是坚决抵抗的。结果就是淞沪会战时,黄埔军精锐伤亡惨重,削弱了相持阶段的战斗力。

应德田后来投降了日伪军,当然历史结论是为了生计所迫而投敌。

淞沪会战之惨烈,甚于北平战役,几乎打成了绞肉战。

参战的南京政府高级将领在日记中痛心地写道,“淞沪战场??????投入战场人数既多,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,四面平旷,无险可守,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,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,任其焦炼。”

“敌方炮火之猛,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,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,只是盲目轰击。所以淞沪之战,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。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,牺牲的壮烈,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,鲜有前例??????”

另一位高级将领也悲哀的写道,“我们的部队,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,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,有的支援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??????”

南京政府先后调派七十八个步兵师又七个独立旅,还有众多的总队宪兵团等部队,加上参战的海空军,兵力总数在六十万人以上,但是损失极为惊人。

淞沪会战正酣的时候,刚夺取平津的日军华北驻屯军改成华北方面军,调集十万部队攻向山西,企图夺取丰富的山西煤炭资源。洛阳政府的吴子玉,立即调动救世军主力北上,太原会战爆发。

长江南北都陷入腥风血雨之中。

北方军阶州大本营第一时间向蒋光头和吴子玉发去紧急电报,明确表示北方军在东三省早已打得不可开交,实在抽不出兵力参与关内抗战,但是兰州机器局将全面转产关内部队所需军火物资,可以敞开向黄埔军和救世军销售。

不是不能亏本销售甚至免费提供,只是长此以往只能是将兰州机器局拖垮罢了。